跳至主要內容

中国佛教发展简史略述——南怀瑾

CoderAn大约 5 分钟读书笔记历史

中国佛教发展简史略述——南怀瑾

 

本书思路:

佛教哲学思想的由来

教主释迦牟尼的生平

佛教的传播

  1. 空间地区的传播
  2. 时间线的发展

四大文明古国:中国、印度、埃及、希腊。 古希腊文化成就现在的欧美文化,希腊文化代表西方。 印度文化后历汉季而宋世,已经全盘融汇于中国文化。

世界文明:宗教——>哲学——>科学

 

婆罗门掌管文化教育,依据《四吠陀典》崇尚“神人”“神我”的思想,形成印度历史文化中心的“婆罗门教”,渐次影响到印度人三种姓的思想意识: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。始终倾向于出世的

  1. 净行时期:少年时代的教育生活,到达一定年龄(婆罗门:8-16岁,刹帝利:11-20岁,吠舍:12-24岁)出家就学,学习吠陀等学问,经过规定年限期(如:12年、24年、36年或48年等)满学业成就,便可回家还俗。
  2. 家居时期:壮年时期的生活,可以结婚生子,负责家庭生活,善尽一家之主的责任。
  3. 林栖时期:中年时期栖隐山林、潜心修道,学习各种禅定思维的方法,以求“神我”的升华。
  4. 遁世时期:进入衰老的岁月,修行生活告一段落,身心绝对净化,道果业已圆成,从此便遁迹山林,再不参与世事。
    随着新思潮的鼓荡,刹帝利逐渐不满婆罗门的思想统治,所以才有印度文化中“奥义书”的出现,与婆罗门的传统精神互相抗衡。
2. 3. 4.

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:

1、四吠陀典(赞颂):灵魂不灭,死后回到夜摩天。 《梨俱吠陀》赞颂,以赞颂一切自然力量的功德为主。原人,造化一切的主神。

《夜柔吠陀》祭祀,为一部献祭的祷词,分作黑、白二本,内文半为颂诗半为散文。

《娑摩吠陀》歌咏,系一部歌咏集,为婆罗门open in new window僧祭酒时所歌唱。

《阿闼婆吠陀》多属神咒,乃控制神鬼之法。

2、 净行书:原人论加以蜕变,崇奉一个造物主宰的神,梵。加上宗教哲学的因果报应,生死轮回,上天堂,下地狱。 3、奥义书:印度宗教哲学,与知识分子和平民普遍的哲学总汇,上下普及,无论男女老幼,都追求心灵的解脱,灵魂的追究,世界生成等问题。   ①确定梵我不二:形而上的造物主和形而下的自我本是同一个整体,世界万象本根同源。

潜在内部的自我分为五藏与四位:

四位:①醒位②梦位③熟眠位④死位

五藏:①食味所成我 ②生气所成我 ③意识所成我 ④认识所成我 ⑤欢喜所成我

② 大梵化生万象: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五大种子,化生卵、胎、热、湿、马、人、象等动植物。

③轮回与解脱:天、地、空三界中轮回三道四生。三道:天道、祖道——人道、兽类和地狱道。四生:胎、卵、湿、化四类生命。

上次编辑于:
贡献者: 宗安